您的位置:首页  校史长廊

娄希正

一、筹建阶段(19524-10月)

1951年3月19日,中央重工业部确定652厂(当时“一汽”的代号)厂址设在长春孟家屯。当时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筹备组的任务是:在三年内完成一汽的厂房、设备建设和首批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

1952年4月,重工业部通知一汽筹备组郭力要组建汽车技术训练班,学制三年,任命郭力担任厂长兼校长。首批学员全部从部队转业,并很快到长春报到。张家口部队的150名转业军人首先于4月到达长春,接着从华东野战军(包括作者本人)、华东军区及军事院校转业的400多人于5月到达长春,分别安排在同志街、安达街、通化路、重庆路、19厂及筹备处附近的四联和七联住下。我们华野部队的同学住在四联和七联,记得郭力厂长当天就到宿舍看望我们,说:“我代表筹备组,欢迎你们转业到一汽,但你们的任务是边学习、边建设……有什么想法或困难时,筹备组帮助解决。”到1952年6月末,华南军区等地的同学到长后,计划调来的已全部到齐,共797人,其中有40人是牙科医生,后来全部退回原部队。

7月初,在重庆路新华书店楼上开会。会上,重工业部代表宣布将训练学校定名为六五二厂技术训练班,由郭力任一汽厂长兼校长,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为名誉校长。郭力校长发表讲话:“你们在学习期间的生活待遇仍按部队规定的供给制待遇,现在先按文化程度高低编班,在教师来到前,先以自学为主,班内开展互教互学,仍按部队管理模式,并要求坚持‘抗大’等军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边学习边建校的方式,确保在三年时间内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任务。”

按照郭力校长的要求,经讨论,及时选举产生首届学生会,下设秘书组、学习组、文艺组、体育组和生活委员组,各班也分为由四位委员任组长的四个小组,分别配合学校管理人员、领导和老师承担相关工作。比如,体育老师是从东北师大借来的,学生就根据老师的要求,参加建造体育场、滑冰场的劳动;每逢节假日、开学典礼等,学生会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学校的生活像军校一样,充满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

1952年8月12日,魏琪来校任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主持日常工作。此时,学生中的党、团组织也健全了,进一步推进建校的步伐。

9月,苏联专家到校指导工作,郭力校长经常带一些汽车技术专家与苏联专家研究讨论,很快确定开设汽车制造、切削、锻造和铸造四个专业,并开始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10月初,根据一汽建厂的需要,在学员中抽调50人去长春会计专科、30人去大连俄专、4人去东北人大(现为吉林大学)继续深造学习,近100人调到一汽工作,还有10多人留校从事管理工作。学校还有学员530人,其中362人分成8个班;另外168人因文化程度未达初中毕业水平,仍继续补习文化课。  

关于校址,最初定在同志街38号,后来决定把在西安广场附近的西安大路166号、170号改建成校舍,并在西安广场新建了实习工厂。1952年10月初,西安大路的校舍改建完成,分散住在各处的学生全部搬进新校舍。

在这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郭力校长的身影,他有时带孟少农等几位汽车专家与苏联专家讨论教学大纲的内容,有时与教研组研讨教学计划情况,有时到学校各部门了解工作情况,有时独自走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有一次,郭力校长在调查食堂伙食情况前,把我找去(因为我是学生会生活委员),让我陪他到食堂,详细地检查了整个食堂的卫生情况,还和炊事员交谈。在与同学们共餐时,还问我生活委员与食堂的关系。我说跟部队的连队一样,每天由各班的生活委员跟食堂采购员共同买菜,每月公布食堂管理账目,并对病号安排病号饭,还向同学征求对伙食的意见…….。

1952年10月3日,重工业部决定把校名改为长春汽车技术学校,仍由一汽代管,免去郭力厂长兼任的校长职务,任命一汽副厂长宋敏之兼校长。

1952年10月15日,中共长春市委通知:学校党的关系划归一汽领导。至此,学校改变了临时观念,开始做长期计划,对校舍、实习工厂、实验室的基建及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和通盘考虑。

1952年10月24日,学校筹备阶段基本结束,并准备开学。

二、走上正规(195210-19534月)

学校正式开学时,已有教师30名,都是从清华大学等各大名校调来的。除杨宗麟、曹寅昌、戊鸿飞等三位早期到校外,新调来的有孟昭南、刘行等。但政治、语文、体育等课程的老师仍然是从东北师大借用的。同时,对原编的8个班开始按专业编班,即1、2、7班学工具制造,3、4、6班学汽车制造,5班学锻压,8班学铸造,并按苏联专家等制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始学习基础课。

1952年11月1日,学校开始“整党”,共青团组织参加,主要是解决不团结、不安心问题。一方面首批转业的同学都来自南方,突然远离家乡来到东北,生活上从吃大米突然改吃高粱米、窝窝头不习惯,而且不适应冬天的严寒,这是部分同学想回南方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在700多名学生中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从战士、班长、排长到连长都有,年龄上的差异较大;二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同学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后一个问题通过补习已经解决了,而第一个问题则是造成不团结的原因之一。在“整党”过程中,学校组织同学们学习《为人民服务》等毛主席著作,开展批评与互相批评,使大家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

1953年1月初,学校从承德和吉林卫生厅调来了初中毕业生245人。从第二届学生开始,以后的学生都从地方招生了,但第二届学生中仍有从部队转业需补习文化课的168人。

1953年3月,西安广场新建的实习工厂基地基本建成,并添置了各种运动器材。

总之,从1952年下学期开始,学校逐步走上正轨,并开始按照教育部关于全国工业中等学校普通课和基础技术课教学的规定,试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三、初具规模(19534-12月)

1953年4月,学校调整了组织机构,设立了办公室、秘书处(下设总务、膳食、会计三科及医务所)、教务处(下设教务科、图书馆)、机械与工艺两个专业科、各科教学研究组、实验室、政治辅导处(下设组织科、宣传科)、实习工厂(下设办公室,技术室及锻工、钳工等三个车间,实习教研组),各班设班主任,同时修改了工作条例和规章制度。

1953年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学校发现某些课程成绩普遍下降。按照一机部的指示,学校进行了教学大检查,发现成绩下降的原因是:教学内容太深,涉及面太广,教学进度太快。经请示上级有关部门同意,对一些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和调整。同时,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并增加体育、文艺活动,及时扭转了成绩下降的局面。

1953年6月,学校召开首届运动会,有90%以上的师生参加,开展了各班之间的乒乓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比赛。

1953年7月15日,全校学生300多人穿着蓝色校服来到孟家屯,在一汽的奠基典礼主席台前席地而坐,见到三野建筑五师穿着军装早已坐在主席台前,他们是负责全厂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的主力。主席台上就座的有一机部部长黄敬、东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林枫、省市领导和苏联专家以及厂领导等。毛主席亲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的奠基石安放后,饶斌厂长讲话,学生们感到惊讶——为何不是郭力厂长讲话?会后得知,饶斌厂长是郭力厂长亲自向党中央打报告请来一汽主持工作的。同学们都为郭力厂长主动让贤的高尚品德所感动,不仅增添了对郭力厂长的敬仰之情,也坚定了建校与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1953年8月,一机部召开会议,决定将学校原设置的汽车制造、切削、锻压和铸造四个专业改为汽车制造、工具制造和热处理三个专业,并暂时保留锻压和铸造两个专业;确定学校规模为1500人。同时,教研组与苏联专家开始据此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1953年暑期,学校参加了东北统一招生,共招收278名新生。9月,除实习工厂外,学校全部搬迁到南岭的东北商业高专旧址。10月,学校召开党员大会,通过选举产生了新的党支部。11月,宋英民来校任党总支书记。12月1日,一机部通知,将校名定为“长春汽车制造学校”。同时,一机部汽车局通知,学校除教学计划外,其他工作委托一汽代管。

在上级有关部门及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下,在郭力校长的具体统筹和领导下,学校从1952年4月开始筹办汽车技术训练班,发展到1953年末建成。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有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300多人,初步建设成为一所全国较好的中级技术学校,并成为我国培养汽车工业中级干部的摇篮。

四、走向成熟(19544-19559月)

1954年暑期,学校招收新生455名,此时全校学生达1500人。1954年秋,学校开办了业余中等技术学校,设汽车制造、切削两个专业和预备班,招收学员240人(后增加到500人)。1954年8月10日,一汽决定由一汽技术教育处副处长李仲祥兼任代理校长。1954年10月,根据一机部的指示,要为二汽培养领导干部,就从区、县、地级领导中抽调170名学员来校学习,学制三年,到1957年毕业时,因二汽缓建,这些学员就被分配到其他大型工厂,如赵学义分到长春客车厂任党委书记,后到一汽任党委书记。

1954年11月19日,张淼来校任教务副校长。这时,校领导有代理校长李仲祥、副校长魏琪、刘杰、张淼,党支部书记是宋英民。

1954年,学校先后建成汽车研究室、汽车实验室、汽车专业资料室、工具专业教室、切削原理教室和工具、电工、金属热处理、化学分析等实验室。

1955年5月,学生开始毕业实习,汽车制造专业的同学到天津汽车制配厂和北京南池子汽车研究所等单位实习;工具制造专业的同学到哈尔滨工具厂、量具刀具厂等单位实习。

1955年5月15日午后1时30分,四校区东楼二楼学生宿舍和食堂棚顶因电走火发生火灾,虽然抢救及时,仍烧毁房屋6间,学生餐厅1间,死亡1人,烧伤12人,经济损失达27万元。工具专业304班学生朱新华(团员、菲律宾归侨),为抢救国家财产,奋不顾身与烈火搏斗,不幸牺牲,被吉林省授予烈士称号,市团委授为模范团员称号;英勇受伤的方正等同学被校团委授予优秀团员称号。

1955年6月10日,一机部免去魏琪、刘杰的副校长职务。

1955年6月,学校首批学生开始毕业设计。8月1日,国家技术评定委员会进行毕业考试答辩。评定委员会的成员,除娄希翔等人外,都是郭力校长在不同时间带来过学校的汽车界名人。他们在汽校的三年内,都来校指导过工作,其中有孟少农、张德庆、吴敬业、孙顺理、史汝辑、冯辅晋、陆孝宽、支德瑜等。8月15日,一机部认命牟政为校长,免去李仲祥代校长、张淼副校长的职务。

1955年9月,学校首届毕业生分配。在保证各地需要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个人的志愿。分配的结果大致如下:三分之一分配至一汽,其他同学分配到洛阳拖拉机厂和南京汽车厂以及北京、上海、四川、福建等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

学校从1952年4月开始筹划,到1955年9月第一批学生300人的毕业,实现了党中央确定的学制三年、规模1500人的目标。


作者简介

娄希正,我校首届校友,长春汽车技术学校1952级学生。1950年参加解放军23军,1952年从部队转业,就读长春汽车技术训练班。1955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一汽质量处,1969年调到一汽车轮厂质量检查科,1978年调回质量处技术科,1982年被调到新成立的新产品质量科,负责CA141车换型及小解放系列产品的试制试验等工作。1986年任质量处副总师,1987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1991年5月退休。在建厂30周年时被授予“一汽建设功臣”,在CA141车换型时立一等功及特等功各一次。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