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校史长廊

 高积铭

我原是安徽军区滁州军区司令部的一名军事测绘员。1952年,奉命与军区其他部队同志一行几十人上调学习。5月24日晚,由合肥三叉河乘火车北上,经济南转车于6月27日晨到了长春。当时组织上只讲上调学习,未言明到什么地方,学什么。我们遵守部队的组织纪律,并没有问,只是到长春后,带队同志通知下车。带队同志和来迎接的同志联系后,我们分别上了几辆卡车(上写“重汽训”三个字)。经市区约半小时,到了重庆路两座大楼前下了车,来迎接我们的除工作人员外,还有早我们而来的张家口军校的学员。安排食宿后,有的军校同志告诉我们,我们这次调来长春,是建设毛泽东汽车厂的,目前尚未公开,对外称“652”厂,通信地址是:长春6号信箱。休息2天后,7月1日,通知我们到市内军人俱乐部听报告。整个报告厅坐得满满的,座无虚席,报告人是主持建设长春汽车厂的负责人郭力同志(即后来的汽车厂厂长)。他说,根据筹备组决定,你们是长春汽车技术学校的学员(即后来的汽车制造学校),我代表筹备组欢迎从部队来学习、工作的第一代同志,你们将成为汽车工业建设者。接着他简要说明,把汽车厂建在长春是因为长春地处中长铁路,交通方便发达,距原材料供应基地较近,还描述了汽车厂未来的远景,使我们年轻人十分激动,心里憧憬着美好理想和光辉的未来。会后,我们分别回班,进行了学习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调来长春参加汽车厂建设责任重大、非常光荣,纷纷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争取做一名好学员。但在讨论中,也有个别同志表现冷淡,留恋部队。经做工作,他们认识到经济建设对国防的重要性,逐渐地安下心来,和同志们一起积极参加学习。

没几天,领导对我们这些同志做了具体安排:一部分到大连俄专学外语,一部分到沈阳财经学院学经营,一部分到北京人大学管理。剩余400人到汽校学汽车制造、工具制造、金属热处理、铸造等专业。

开学前,领导组织我们去即将建厂的厂址。我们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多具人的遗骨。这是日本人残害中国人民的铁证,激起了我们对日本人无比的仇恨,纷纷表示决心建设我们的国家,洗雪我们的国耻。

汽校期间,我们学校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从市内搬到西安广场七联;第二次由七联搬到南岭原来日寇侵华时的军营(后为吉林工大校址);第三次由南岭搬到宽平大路(现长春工大校部),除宽平大路有一栋解放后建设的大楼和一汽建设的两幢宿舍外,别无其他建筑(其中,有几座二层小楼,是日本人战败后留下的,已经破烂不堪)。前面几次搬家所到之处都是残垣断壁,垃圾成堆。经同学们坚持不懈地清理,才勉强能住下来。

我们学校和学员在学习期间受到了厂党委和领导同志的热情关怀,厂党委在身负建厂重任的情况下,对汽校建设同样十分重视,把学校建设纳入建厂的一部分。校领导由厂领导郭力、宋敏之等同志兼任,中层领导和教师也是由厂里派来的,教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另外还派了几名苏联专家来校指导工作。学校当时实力很强,在长春市也有很大影响。在后续招生中,不少人以考入汽校为荣。

在生活方面,学员的衣食住行及学习用品等仍按部队标准供应。夏季军服是到长春才发的,学员多来自华东地区。组织上为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经申请东北局批准,每日都能吃到大米(当时长春人民生活仍是以粗粮为主)。为此,同志们非常感谢领导和长春人民,为减轻国家负担,学校也组织学员业余种点儿地,补充学员生活。每当学员吃到自己种的苞米、蔬菜时,感到幸福而满足。

长春解放比较早,群众觉悟高,对解放军非常热情,解放军乘电车是免费的。我们当时虽然到了地方,仍着军人服装,所以仍享受到这种待遇。到商店买东西,也非常热情。一次,我到市里买东西回来,在电车上给一位老年人让座,老人连声表扬说,解放军真好。我们下车时还向我摆手,表示友好。

学校对学员要求很严,出门要带学校发的“军服证”(军人服役证),我们自办广播站、墙报,表扬先进、介绍学习经验。辅导员是从学员中选拔出来的,党团组织健全,日常生活坚持军事化,以区队为单位(相当于部队一个排)管理。每周召开一次生活会,检查自己的言行。由于部队来自不同地方,军龄、年龄、文化程度都有差异;少数是高中,多数是初中;有的是连排干部,多数是战士、学员;有的在学习上很轻松,有的却很吃力。为此,在同学中开展了互学、互助活动,提倡能者为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上进心很强,除刻苦学习以外,要求入党、入团人员不在少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善,有的同学生病,病号饭都能送到眼前。在学专业之前,为了打好基础,进行约半年时间补课(其中学政治、语文、数理化、俄语等课程),鉴于上述情况,毕业时分为两届,即55届、56届毕业。除一部分分到一汽外,其余由一机部分到部署各大工厂。

上述同志由于在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初步奠定了一定基础,到工厂后很受领导和工人师傅的欢迎。后又经过一年时间锻炼,涌现出不少出众人才,如:一汽副总工程师荣惠康、一汽技术中心党委书记陆章林、镇江市交通技校校长童家和、北京汽车玻璃制品厂副总师冯世昌、江苏海门新建机械厂厂长徐蝇武、一汽轻型车发动机厂厂长何海虬、哈尔滨量具厂总经师汪谢、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厂务委员赵志伟、河南平顶山兴州机械厂厂长黄炳荣、二汽二二厂党委书记陈张楚、副总潘群、大连造船厂爆炸研究所所长陈火金、常德柴油机厂厂长周树祥、原一汽干部后调到“793”厂厂办主任吴宏光等。

有一件不幸的事,1955年,汽校一栋宿舍因电线老化引起了一次火灾,一位华侨同学朱兴华为抢救国家财产牺牲了。当时的副校长刘杰亲自到市委 “请罪”,主动承担领导责任。朱兴华同志被省委追认为烈士,长春市委追认为模范团员。每当老同学相聚时,回忆起这件事情,都为失去一位好同学感到悲痛。

 作者简介:

高积铭,我校首届校友,长春汽车技术学校1952级学生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