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校史长廊

马富文

如果问是什么造就了一汽,那就是全员性的学习。学习型组织,是新中国汽车工业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因素,奠定了中国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19521月,筹备组在筹建阶段就成立了训练处。195312月,训练处改名为技术教育处,下设12个科、校,全处有职工135人。当时的处长是李复,副处长为李振希和全英;下设科长14人,还有一般干部63人,教员14人,技工22人,普通工人19人。建厂时,有十几名来自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等学校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技术教育处,实力较强,故技术教育处成为当时全厂的三大处之一。厂部决定由副厂长宋敏之主管职工教育工作。19537月,苏联委派教育专家巴··不列托夫到一汽指导培训工作,直到19555月,苏联教育专家回国。为了系统全面地提高熟练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理论水平,培养基层骨干,技术教育处还办了一所技术学校,建立了由业余文化学校、业余中专和业余大学等组成的完整的职工业余教育体系。为了给全厂职工创造系统学习文化和技术的条件,建厂初期这几所业余学校都建立起为夜班工人补课开设“倒班课”的制度,都是晚上在教育大楼上课。学习成为职工的第一需要,成为推动一汽建设和发展的巨大动力。

黄敬部长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大会上的讲话题目是“加强学习,按期完成建厂任务”。提出,“要好好地学习。我们的工地不仅是施工的地方,而且是学校。在工程进行中,不仅要努力地工作,亦要努力学习。汽车厂工程规模非常之大,并用新式工厂化、机械化施工方法,我们是缺乏经验的,所以必须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学习。参加汽车厂建设,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把自己培养成为能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的人,苏联专家总顾问希格乔夫同志已到厂,今后专家还会陆续到达,苏联专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向苏联专家学习。苏联专家每一建议必须切实贯彻执行。

饶斌厂长首先抓的关键问题是:万余名建设大军必须掌握建设本领,必须有文化,有技术知识。可是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中,除少数工程技术工人外,大部分是来自老区的干部、转业战士、从机械工厂调来的工人及新招的青工。特别是工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大多数没搞过工业。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一方面建设,一方面学习,摘掉‘白帽子’,变外行为内行”的口号,亲自组建各种专业和业余学校,在全厂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有5000多名职工受到专业知识教育;对工人的培养,分别按照“工序工”和“调整工”以及一些特殊工种(如热电站、氧气站等)所应掌握的技术目标,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和工作锻炼两个阶段的培养提高。此外,从1953年到1956年上半年,按专业和成套原则,从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中选拔出518人(约占当时全厂总人数的3%)赴苏联汽车工厂学习,以培养生产骨干。他还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锲而不舍地学政治、学文化、学建设和工业管理及生产技术。他的学习态度是虚心而诚恳的,他曾说:“我原来是学医的,不懂工业生产和技术,需要学习。”“学文化、学技术是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过去学会的东西在这里已不适用了,不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钻进去,两三年总可以学会,总可以摘掉‘白帽子’,由外行变成内行。学习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党的事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专家讲课,他总是在第一排认真听和记,不懂就向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他还跟工人师傅学习一般的机床操作加工技能,仅一年时间,他就能在车床、铣床和磨床上加工简单的零件儿了。当时,他住在工地办公室,桌上和床下摆满了《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汽车构造》《机械工艺学》等书籍,每天清晨和夜晚,他还请几位工程师、教师到住处给他讲授汽车、设备、土建安装等方面的知识。他说这种做法有三大好处:一是学了知识;二是有一批专家做他的老师和参谋;三是可以推动群众学习。他在一汽宿舍区有间临时宿舍,几乎每晚都有课。听完课,就招呼同住一个单元的顾尧天和腾伯乐到职工宿舍“去转转”。别人躺下了,他还在写写看看,很晚才休息。他不但学习汽车制造知识,还学习建筑安装知识,经常深入工地,组织干部研究问题,并曾写出长达数万字的建厂工作总结,探讨基建和建筑施工的规律。几年辛苦不寻常,正如他后来回忆所说:“那时,广大职工都是基于工人阶级责任感去学习,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汽车工业发展去学习。” 这种巨大的动力,使得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饶斌自己也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进入了企业家的角色。全厂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基本上达到中专或中专以上水平,广大职工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

饶斌厂长对教育工作很重视,教育处长找他,他总是认真听取汇报,帮助解决问题。夜大初办时,要求入学的人很多,没有考上的,要求增加班次,被“围攻”的教育处副处长吴芷英正苦于无奈时,饶斌来了,他耐心地讲,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水平,进各类学校的各种班级,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听他一说,大家都服从了,为教育处长解了围。饶斌去世后,有同志回忆:“到一汽后,经过半年补习,取得初中毕业证,至今保留着。”如全国劳动模范张国良,到一汽时,才在上海扫完盲。他从小学二年级一直学到中专班,后来,当上劳模后搞技术交流活动多,夜大没能读完。张国良后来被选拔为副厂长。

厂党委决定开办领导干部进修班,地址在绿园区教育大楼,参加的100多名干部按文化水平分班。包括正、副厂长和书记,都能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工厂从多方面为学习创造条件,住市内的同志,每天早上6点有班车接,7点上课,9点下课后赶去上班。星期日上午,还借在市内的托儿所进行补习,由老师解答疑难问题或做实验,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还调来一批技术人员和老师从事教育工作,任教的有杨汝楷、杨稚竹、郭士炎、王凤山、李荫寰、许家驹等。领导干部进修班选用苏联中等专业学校的课本。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中等技术文化水平的基层干部,这也是当时技术教育要达到的初步目标。学员具有看图能力,方便了工作。专业课注意实物与形象教育,讲汽车构造,都以实物进行讲解。学金属工艺学、公差测量与配合、汽车制造工艺等,都到工厂进行直观教育,以加深理解。教学中,注重用工厂事例和实践,增强学员的接受程度。机床操作、钳工锉活等,都让学员动手。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驾驶汽车,女学员吴企英、黄凯都学会了开车。三年后,进行毕业答辩,由专家主考,每人抽签答三题,许多人都通过了。

19543月,厂党委要求要求厂级、处级和部分科级干部六个月内学会《汽车构造》《金属材料》《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1954年下半年,全厂掀起学习高潮。文化低的,除在工作中学习技术外,还要补习文化。为此,成立学习委员会并加强技术教育处的指导作用。每个人都要定学习计划,接受考核检查。车间把学习生产技术资料当作生产任务一样完成。安装设备前,必须完成生产技术资料的学习。还举办一至六个月的新技工训练班,工人都要到基础技术理论班、专题讲座班(如经济核算、技术责任制等)、先进经验传习班学习。

很快,全厂掀起了学习热潮。当年开办的各类学习班情况如下:(一)业务技术学习编51个班,学员达2059人,多数干部参加。(二)全厂性的专业班:(1)汽车专业班120人,主要是处级和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学习两年至三两年半;(2)企业管理班,全厂科以上干部570人参加;(3)生产管理讲习班,150人参加;(4)教育干部业余业务学习班,30人参加;(5)工具机修专业班,116人参加;(6)汽车产品图纸班,27人参加;(7)统计人员专业班,700人参加。这样,职工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很快提高了业务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水平。

苏联专家帮助工厂制定一套正规的业余文化学习和业余技术学习规划。职工通过长期学习,得到系统的提高,逐步变为有文化修养和技术知识的高级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领导干部,这不仅可满足一汽生产需要,还可为国家输送建设人才。

一汽还筹办了技术学校,经过一两年培训,优秀的可作为基层干部。机械部与教育部、农机部还在长春建立汽车拖拉机学院,任命饶斌为筹备委员会主任,梁绪修任副主任,筹备工作主要由梁绪修负责。1955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山东工学院部分有关专业调整合并,建成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被任命为院长,梁绪修任副院长,工作主要由梁绪修负责。学院1958年发展为吉林工业大学,饶斌不再挂名当学校领导。

根据企业当前需要和长远规划,一汽所办的业余文化学校、中技夜校、夜大学,基本采用正规学校的计划和教学大纲,并建立起组织管理、学习进度、教师聘请、课堂秩序、教育制度、图书教材供应、教师报酬等一系列制度,以巩固职工教育有秩序地进行。

一般干部和工人,面对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厂房,一台台复杂精密的机器,心情都很激动,也感到压力很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业务水平,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一辆汽车上万个零件,有的零件要经过上百道工序,每个零部件的制造,涉及材料、机械加工、协作件,都需要学习。一进厂,领导就一再提醒,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用知识武装起来才有力量,才能工作。现代化的大工业是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结合,没有文化和专门知识,搞工业就无从谈起。在厂领导的组织、带动下,职工自觉地投入学习热潮,实现由外行向内行的转变。

当时条件很艰苦,很多人住临时工棚,一个房间内十几个人睡一个大铺,没有教室,简易工棚、饭厅、墙角、走廊都是学习场地。没有桌子,把本子放膝上做记录。学习时间排得满满的,星期天至少也安排半天学习。晚上做作业,常常到深夜。许多文化低的,就是这样刻苦学习,从高小、初中,一直补到中等技术水平。数九寒天,清晨外面漆黑一片,刺骨寒风卷着漫天大雪,吹到脸上像刀子割,可通向教室的雪地上,早就印上学员的脚印。三伏酷暑夜,人们还在灯下苦读,夏天的床铺下长了青苔,时而有蛤蟆跳出,学员们不顾这些,一心拼命地学本领,为生产汽车贡献力量。刻苦学习蔚然成风,到处都是惜时如金、孜孜不倦的学习气氛。

为了配合一汽建设,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也把长春作为培训干部和人才的基地,学习工厂化、机械化的施工方法,迅速建立了预制加工基地和集中的搅拌站,认真学习结构装配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建工部副部长周荣鑫到长春蹲点,从部机关调100多名干部,包括司局长,边工作边学习。又从各大区调来建管局一批领导骨干,实习管理业务。

1954年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大、重庆建工学院等院校学生到长春进行现场实习。建筑工程公司领导还请教授给干部们上大课。清华大学杨曾艺、同济大学黄蕴元等教授,多次登台执教,礼堂坐得满满的。

为了做好生产准备,需培训大批徒工。在机械部和汽车局的安排下,全国49个工厂,为一汽培训59个工种的徒工,主要分布在汽车局直属的四个制配厂和大连、沈阳、上海、济南、哈尔滨等地的机械制造厂,共培训2000多名工人。

生产管理干部必须适应生产需要。厂长、处长、车间主任、工段长各个环节的领导干部都需要到生产岗位培训实习。先后派出9518人到斯大林汽车厂实习。去前,先要上俄文班,从学字母背单词开始。有人过去学过英文,但发音不同,语法也不一样,说俄文时还容易冒出英文音调。经过几个月学习,初步掌握简单的对话就出国了。出国前确定实习的专业。学操作技术比较好点的,可以看,可以计算,可以画图,可以书写。学管理的就需要语言交流和专业知识,如黄兆銮实习工具管理,需向有关人员调查学习,向工具分发工长学仓库管理,向技术监督工长学工具使用技术,向定额技术员学各类定额编制,向磨锋工人学磨锋技术和管理,向车间主任学全部工具管理和处理各方关系。晚上还要抄录各种工具定额和实际消耗材料,作为一汽生产时的参考。当时中苏关系很好,斯大林汽车厂对这些身居异国他乡的学员很照顾,往往把办公室留给一汽学员使用,而实际消耗的资料对外是保密的,却也提供给一汽学员。一般是实习一年。厂里给学员盖了一所楼房,可容纳一百多人,实行统一管理,党员学生选举产生支部,纪律很严格。根据驻苏大使张闻天的意见,不许在苏联恋爱结婚,违纪者严肃处理。

作者简介:

马富文, 原中国一汽高级管理专家。一汽集团公司兼职培训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专家委员、党建与企业文化专家、北交大兼职研究员、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客座教授、吉林省国学研究会副会长。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