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校史长廊

杨宗麟

1952年春天,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着手开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准备工作。建设首先要从人才建设开始,因为不能等到工厂建起来,却没有人去管理工厂、操作机器,这项工作必须走在前面。面对庞大的汽车工业所需方方面面人才的匮乏,筹备组通过向国家有关部门大声疾呼,想方设法从各大学招收有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国内外各个渠道动员过去从事过汽车制配、修理,甚至航空工业的技术人员“归队”,调集了一大批人才,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足。特别是由于旧中国根本没有汽车工业,对大规模的现代化汽车工业生产要求,特别是对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下各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要求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亟须建立一个新型的技术教育系统以及有高度计划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筹建长春汽车厂,重工业部以及汽车工业筹备组取得中央有关部门的同意,首先决定迅速从部队调集一批年轻、素质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员集中到长春去,打算办一个两年的训练班,尽快培养出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及操作先进机器技能的新一代汽车工人。

当时,从上海、南京、镇江、安徽、张家口等地的部队和部队院校,如华东军大、高级步校、军干校等抽调了500多名现役军人,在极短时间内集合到长春市,临时住在安达街、新华书店、西安广场等旧址,上课也是因陋就简地在新华书店楼上、同志街等几处临时设置的教室,并开始补习文化课。当时,组成的这个单位名叫重工业部汽车训练班,简称“重汽训”。

训练班的第一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就从汽车筹备组抽调,那时位于北京扁担胡同的汽车工业筹备组设有一个训练科。1952年,“三反”运动后期,由训练科派出赵宏、钟同烈、杨宗麟、曹寅昌、陈鹤群、谢坤彦等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十余名青年技术人员,在汽车筹备组人事科老干部魏琪的带领下,于5月奔赴长春并与陆续从北京调来长春的其他行政管理及教学人员会同在一起(还有部分领导干部是直接从六五二厂分配来的),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除了因陋就简、白手起家建设这个新的工作单位外,当时主要的事情是马上要给各个地区来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突击补习文化课程。来校的青年汽车专业人员不得不暂时放下专业,重新温习初中物理、数学,并执起教鞭,走上课堂。

那时候,学员中还完全保留着部队的编制形式,设区队、分队,对教师称呼为“教员”。在文化复习课开始之前,还进行了“战斗动员”,这一批被郭力同志称为“八百子弟兵”的学员也就从此由原来的军人身份转向了经济建设大高潮之中。这一批最早的师生目睹并亲自参与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奠基典礼。随后,在轰轰烈烈建厂的同时,这一批在年龄方面实际上相差无几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满怀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日以继夜地投身于平凡而又热烈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学之中。

在文化复习过程中,部、组领导发现,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各地调来的学员中,大部分已有初中毕业,甚至高中一、二年级水平。这就提供了比原来预计更为良好的基础。由此,部、组领导决定把原来的培训计划改变成为建立一所正规的中等技术学校,要培养出为第一汽车厂现代化的大量生产中所需的基层技术骨干——技术工长。

干了一辈子汽车,跟随饶斌半辈子的张兴业高级工程师对那时一汽的创业、学习的激情仍然记忆犹新。

“那时候人们艰苦卓绝的学习精神实在感人,学文化、学技术、学俄文,早晨学、晚上学。875大楼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楼。许多人早上先去学习两个小时再上班,晚上下班后再去学习两个小时才回家。”张兴业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而那个年代的一汽人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也历历在目。那时,一般家庭连收音机都没有,更别说广播电视了。电影倒有了,一汽人自己建了个俱乐部,但除了星期天极少有人去娱乐,人们都一心扑在学习上——处在那样的环境中,不学习的人没法立足。

在此背景下,汽车技术训练班升格为长春汽车技术学校,并进一步扩大招收了一批广东、东北等地的学员,这个“汽校”当时直接归属六五二厂领导,郭力亲自兼任校长,魏琪任副校长。后来,由于郭力厂务工作过于繁忙,改由宋敏之兼任校长,魏琪仍任副校长。此时的师资队伍便逐渐扩大,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华中工学院等著名院校的一大批毕业生,有的经由北京调到长春,有的则是分配到第一汽车厂后再分配到汽校担任教学工作。

从部队调到汽校的众多学员中,还有一部分按当时情况需要输送到中国人民大学、长春会计专科学校、大连俄专学习,或到长春汽车厂厂部、汽校校部工作。有的被培养成为企业管理、会计统计、俄语翻译等专门人才,有的直接为建厂建校工作服务。厂办的留苏俄文班开始也在汽校同一个编制,在同一党、团支部内过组织生活。汽校还办了多期的干部学习班,一批汽车厂的分厂和车间干部就在这里通过学习提高到中专水平。

1953年,孟少农副厂长率领一个代表团去苏联谈判技术援助时,特别邀请一批苏联的技术教育专家,于1954年来到长春汽校,成立苏联专家办公室,并由汽车厂配备翻译。他们在汽校工作两年期间,全方位地指导汽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等,帮助汽校设立了汽车、工具、锻造、热处理等专业,并建立了一批在当时国内堪称一流的汽车专业实验室、量具实验室等,专家们还指导了教师和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新型的教学组织工作,从而使汽校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所新型汽车专业学校,后来正式定名为“长春汽车制造学校”。

长春汽校在1955年夏秋之际,有了第一批毕业生,也就是当年从部队调来的第一批学员。他们大部分人被分配到第一汽车厂的各个车间、各个部门,很快融入了解放牌汽车的试生产和投产工作。

他们以及随后的几批毕业生与由厂部派往苏联实习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一起,为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和大量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还进入了汽车厂的设计、工艺、检查处室,成为建厂初期的中级业务骨干,后来逐步成为一些处室、分厂甚至总厂的领导干部。

后来,虽然长春汽校逐渐地被分离出来,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及省、市直接领导,并一再改名,但老长春汽校的艰苦创业,伴随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长的历程,已成为汽车工业教育史中光辉的篇章。在长春汽校学习、工作过的千百名学员、教员和领导干部在我国汽车工业中的业绩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

作者简介:

杨宗麟,曾参与长春汽车制造学校的创建工作,任汽车专业科主任、发动机教研组组长;后调南京汽车制造厂,曾在南汽职工大学任教,后在中国汽车进出口公司南京公司(即南汽外经处)任正高级工程师。

 

 


上一篇:下一篇: